(圖/ 國科會)
臺灣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林怡欣特聘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近日在國科會補助下,攜手烏克蘭基輔大學、英國利茲大學與群創光電,並獲得美國Google GIFT支持,成功突破液晶物理與化學限制,研發出全球首支具量產性的「梯度折射率液晶眼鏡」。相關成果已於2025年8月刊登於國際權威期刊《Physical Review Applied》,並獲美國物理學會選為特別報導,彰顯臺灣在液晶光學領域的國際創新實力。
這款眼鏡可自由調整焦距,無需改變視角或姿勢,不僅可應用於眼科醫療,還有望整合進擴增實境(AR)、虛擬實境(VR)頭戴裝置及人工智慧機器視覺系統,為光學科技開拓新契機。
(圖/ 國科會)
雙焦點眼鏡自18世紀問世以來,長期為矯正遠近視的重要工具,但配戴者需仰賴頭部或視角調整才能看清不同距離物體。雖然科學界早在50年前提出液晶鏡片的構想,透過電場控制液晶分子排列改變光線傳播速度以切換度數,但受限於液晶折射率變化與鏡片厚度等因素,傳統研究多集中於菲涅耳液晶鏡片(Fresnel LC lens),易產生微結構繞射、色差及波前不連續等問題,無法真正應用於日常眼鏡。
相較之下,「梯度折射率液晶鏡片(Gradient index LC lens)」能實現連續可調波前與焦距,並透過電控修正像差與光軸。然而,過去國際學界因缺乏「不需偏光片」的理論機制與實驗驗證,對其應用一直持保留態度。
(圖/ 國科會)
林怡欣團隊首次完整釐清梯度折射率液晶鏡片在電場作用下的光學特性,詳細分析鏡片切換不同度數時的響應速度與色彩失真,並考量量產製造的可行性。最終成功設計並製造出全球第一支使用電池供電、可電子調整度數的「梯度折射率液晶眼鏡」,製造流程在臺灣群創光電3.5代工廠完成,每批可同時製作36片液晶電子鏡片。
國科會表示,此次研發成果具備量產潛力與高附加價值,將重新定義近視與老花眼鏡的未來應用,並有望拓展全球市場,展現臺灣在先進光學技術及跨國產學研合作的競爭力。
論文標題:Polarization-independent electronically tunable liquid-crystal spectacles
期刊:Physical Review Applied, 2025
文章被接受之連結:
https://journals.aps.org/prapplied/accepted/10.1103/3m2d-k24l
中華超傳媒
(文/ 黃俊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