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政部移民署象徵圖示   圖/移民署官網

南部最大聲/記者鄭司文 高雄報導

「她拿了25年身分證,如今卻得再回頭證明自己當年合法來台,這合理嗎?」

住在南部的張小姐,來台已超過20年,在新住民群組中她總是安撫著姐妹們的不安。「大家不要恐慌、不要緊張,收到就去辦。但也要衡量,補件不是說走就走的簡單事。」這段時間,社群通訊群組裡訊息一則接一則跳出,彷彿是一場突如其來的風暴,把不少中配家庭捲進不確定與焦慮中。

移民署昨(8)日表示,目前已獲准在臺定居的陸配約14萬餘人,經清查發現,多數均已繳附喪失原籍證明,惟有部分在臺定居對象尚未繳附喪失原籍證明,經瞭解可能是過去因疫情或是其他因素未能返回中國大陸辦理。為避免民眾同時具有兩岸戶籍情事,移民署陸續通知具陸籍身分且未曾繳附喪失原籍證明者,於合理期限內繳附相關證明文件,一切均是在法律規範下,合理依序之依法行政作為。對於在臺灣長住久安、安居樂業、奉公守法、認同中華民國之陸籍身分者,若有文件申請之實質上困難,政府絕對依法保障權益,不需過度擔心。


不是新的政策,但是新的恐懼

「我媽媽來台三十多年,奉公守法、照顧家庭、繳稅納保,現在卻因為一份不知去向的舊資料,可能失去戶籍與健保,甚至被認定不是台灣人。我們全家都感到無助。」一名網友在Threads上留言,語氣中滿是痛心。


許多中配不反對補件,但現實比制度更複雜。一名新住民李小姐在群組中說,她已不記得自己當初的除籍證明放哪了,多年沒用的大陸銀行戶也早被停用,現在要補辦卻連如何開始都不知道。

「大陸公安說沒身分證和戶口,根本沒辦法辦除籍證明。那請問,我還能怎麼辦?」另一位姐妹說,她的母親已是台灣人,但移民署卻仍堅持「你一定還是中國人,要你自己去證明不是。」

有些人則因年紀、健康或政治顧慮,根本無法回中國處理補件。「我媽媽若回去,很可能被限制出境,這怎麼辦?我們不是不配合,是配合不起來。」


制度可以嚴謹,但也該有人性

回顧當年中配來台的制度設計,政策在不同時間點有不同要求。有些人是拿著合法文件、經歷多年審查後取得台灣身分,如今卻被倒追舊帳、要求補件,甚至威脅撤銷戶籍,對她們來說,這樣的反轉極其不安。

「我不是不願補件,但我已經是台灣人了,我的孩子也是,我的家在這裡。」小玉說,她的心聲代表了許多中配的共同立場。


中配家庭的呼籲:請看見我們的努力與根

這場清查行動的出發點或許是國安考量,但對許多早已深耕在地的新住民家庭來說,這樣的制度執行如果缺乏彈性與配套,將讓人感到「不被信任」與「被排除」。

「我們從來沒有抗拒制度,只希望制度也能看見人的努力與誠意。」群組內這句話被許多姐妹轉傳。當政策遇上人性,真正的挑戰不是法令本身,而是如何兼顧公平與人情。

這些長期在地生活的中配,不僅是家庭的支柱,也是台灣社會的一部分。她們不應該只被定義為「要被查的對象」,更應該被視為「值得信任的家人」。

關注我們

投票

分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