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 讀者提供)

臺北地方法院近期針對轟動一時的「地面師」詐騙案作出重判,涉案律師蔡鴻燊因違反《貪污治罪條例》、涉及偽造遺囑與收賄等罪嫌,遭判處25年徒刑,刑度高於本案主嫌蔡尚岳的14年,引發法律界高度關注。判決書指出,蔡鴻燊在案件中扮演協助詐團完成「假遺囑」認證的關鍵角色,所涉三案共收取賄款890萬元,為本案所有被告中判刑最重者。

繕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圖/ 調查局提供)

本案由臺北地檢署起訴44名被告,涉及至少11起冒領獨居長者遺產案,其中7件既遂、4件未遂,詐騙總金額高達1.49億元。詐團成員結合律師、戶政事務所員警、書記官與里長等基層公務體系人員,藉由偽造文件與不實公證手段,將無主遺產據為己有,手法縝密且層層分工,被外界稱為台版「地面師」詐欺模式。


(圖/ 翻攝自臉書)

法院指出,蔡鴻燊作為民間公證人,應依法忠實履行認證職責,卻為謀取主嫌蔡尚岳約定的「一成佣金」利益,在明知遺囑及聲明文件內容造假的情況下,仍協助詐團完成形式認證,並於3件案件中分別收受120萬、220萬及550萬元不等賄款,總計890萬元。北院認為其行為不僅違反職業倫理,更嚴重侵害社會對法律專業與公權力的信賴。

此外,蔡鴻燊為44名被告中4名不認罪者之一,審理期間不僅否認犯行,態度消極,並多次於證人作證時出言干擾,遭法院記錄為「態度不佳、無悔意」。相較於主嫌蔡尚岳與另一要角王煜堤於偵查期間即主動配合檢方處置不法資產,蔡鴻燊的反應與表現,成為其遭重判的重要考量因素。


(圖/ 警方提供)

法律界人士指出,本案突顯公私協力失衡與基層公職人員、專業律師角色監督不足問題。民間公證人制度原為補足國家公權力資源不足所設,然而制度設計若缺乏外部監理與內部自律,反而成為不法者濫用的漏洞。尤其在高齡社會趨勢下,獨居長者財產安全成為詐騙集團鎖定目標,如何補強遺產處理、遺囑公證與財產移轉程序的透明度與風險控管,已成當前亟需面對的制度挑戰。

臺北地方法院此次以重判態度釋出「違法必究」的明確訊號,學者建議,應同步檢討包括公證制度改革、遺產程序強化及跨機關詐騙防治機制,以遏止類似案件重演。未來法院針對其餘涉案人判決結果,也將牽動後續制度改革與社會信任的重建方向。

MGBOX

橘子新聞

(文/ 陳麗娜)

關注我們

投票

分類

評論